有人找不到项目投资,但更多的人急缺资金。地方债务偿还压力剧增、土地出让金大幅缩水、影子银行遭重拳整治等,这一系列宏观经济背景,无疑都让各地方着急着四处筹钱。
央行发了这么多钞票,究竟去了哪儿?
综合中国人民银行自今年2月以来陆续发布的2013年、2014年1-5月以及2014年上半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比较和演算,引入了直接融资比例、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等多个指标,试图用数据来展现全国的资金部局和流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上半年10万亿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中,增速低迷的东部地区比重进一步降至52.2%,资金更多开始流向中部、西部。
在表外融资占比方面,上海以41.21%的比重跃居全国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山东、青海、重庆和江苏。“与去年相比,表外融资规模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是大多地区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向记者分析。
表外融资收缩的同时,各省的人民币贷款规模占比开始回升。不过宁夏等6个省对人民币贷款的依赖程度高达70%以上,表明这些地方依然属于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手段较为单一。
另外,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金周转速度,而有的地方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太快,上半年该比例最高达到了94.67%。“周转速度下降,主要包括资金过多沉淀在基础设施领域等4个原因,并且每个省市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上述人士表示。
信托资金逃离山西
对于信托资金来说,山西、甘肃和福建显然是3个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它们上半年的信托贷款规模分别为-47亿、-143亿元和-1086亿元。“当地经济增长潜力如果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信托资金就会远离,比如有的信托公司已经撤了太原的业务团队。”
在上半年,国务院、央行和银监会等接连重拳出击治理影子银行体系,从整体上看表外融资规模占比迅速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总和与当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已经降至25%。
而2013年的表外融资增长较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较上年提高7.0 个百分点,达到29.6%,成为仅次于人民币贷款的重要融资渠道。同时部分财务软约束和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通过表外渠道吸收资金,也推高了融资成本。
并且从今年1季度和2季度的环比数据看,委托贷款、信托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规模都在环比降低,其中仅委托贷款就减少了973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降低的幅度更是高达3363亿元。从比重来看,1季度仍在28%高位,2季度已经降至22%。
分区域看,在2013年,表外融资占比最大的是东部、中部,都达到30.1%,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是28.4%和28.9%。到了上半年,东部的表外融资比例降至26%,中部则是26.53%,西部为22.36%,东北地区为22.15%。
这些特征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老大”们身上最为明显。江苏的社会融资规模在2季度比1季度环比减少1123亿元,山东则环比减少1612亿元。然而在2季度,江苏的人民币贷款还增加了160亿元,但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却大幅减少1041亿元,委托贷款也减少185亿元。
湖北也是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2013年湖北的社会融资规模611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只有2866亿元,占重为46.88%,同比减少10.12个百分点,并且首度降至50%以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股票融资等非表内融资,占比高达53.12%,影子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
湖北省金融办副主任胡俊明最近则透露,该省目前银行贷款、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大致是5:4:1。以信托为例,截至2013年底,湖北的信托贷款规模达到1096亿元,占比达到18%;而在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到680亿元和16%。胡俊明表示,从后期看,该省表外融资的增长空间有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半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最大的前5位分别是:上海(41.21%)、山东(38.82%)、青海(38.69%)、重庆(37.32%)和江苏(37.56%)。
上述监管人士称,青海基数较低,对全国性影响并不大,西部中仅重庆对金融工具运用的意识达到了东部的水平。另外上海的表外融资规模占比最大,是因为其金融市场发达,并且很多企业、金融机构都在上海设立了窗口,估计其中很大部分资金都会流向其它的省市。
有趣的是,对于信托资金来说,山西、甘肃和福建显然是3个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它们上半年的信托贷款规模分别为-47亿、-143亿元和-1086亿元。“央行的口径包括集合和单一,首先当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如果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信托资金也会远离,比如有的信托公司已经撤了太原的业务团队。”上海一位信托研究员分析。
从去年以来,以矿产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山西,就接连成为信托公司的噩梦,中诚信托和吉林信托等相关的产品接连陷入兑付危机。“另外,外地信托公司进入福建、甘肃两地的并不算多,尤其甘肃在产业、资源上并无明显优势。”上述研究员说。
6省区高度依赖人民币贷款
有意思的是,在201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51.4%,为历年来历史最低水平。中部和东北甚至下降4和5.1个百分点。但在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又有逆转。“因为今年上半年表外融资受到监管的多重限制,资金开始转回表内贷款。”
区域融资不平衡在2013年曾经一度得到改善。去年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占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52.2%,较上年下降2.1 个百分点;中部为17.6%、西部为23.3%和东北地区则是6.9%,占比则分别上升1.0、0.5 和0.6 个百分点。
在2014年上半年,东部地区为5.19万亿元,占比51.69%;中部为1.8万亿,占比17.93%;西部为2.37万亿,占比23.61%;东北地区为0.67万亿,占比6.67%。与去年各地区所抢到的“蛋糕”相比,区域融资不平衡得到继续改善:东部继续下降,中部和东部则是小幅上升。但是东北地区表现不佳,在低基数上仍然继续下降。
事实上,上述区域融资结构的变化,与同期的全国GDP增速表现也相吻合。譬如在上半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黑龙江4.8%的增速再度垫底,辽宁、吉林分别从一季度的7.4%、7%回落到上半年的7.2%、6.8%。与其他省市相比,三省的GDP增速都在末尾的倒数6名以内。
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能源产业为主导,在目前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艰难。另外从2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环比变动情况看,东北地区则是减少733亿元;东部减少5096亿元;中部减少206亿元;西部地区则增加49亿元。
虽然随着区域融资结构的多元化,整体上债券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共有宁夏、内蒙古和吉林等6个省区对人民币贷款的依赖程度依然达到70%以上,并且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也表明这些地方的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手段单一,容易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
譬如在宁夏上半年541亿社会融资中,人民币贷款达到405亿元,占比高达74.86%,债券和股票融资合计占比仅有17%。宁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杨少俊近日也向当地媒体表示,宁夏的融资结构存在严重不平衡,间接融资过大,直接融资不足。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中银行信贷占85.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4%。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宁夏于是在7月份出台《关于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图通过财政奖励、贴息等方式,期望到2017年,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债券融资规模年均增加20%。
总的来看,东北地区对人民币贷款依赖程度为67%,直接融资比例合计为9.26%;中部地区分别为55.21%和15.11%,西部则是57.08%和15.65%。东部地区分别为49.74%和15.36%。
有意思的是,在201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51.4%,为历年来历史最低水平。最明显的中部和东北地区甚至下降4和5.1个百分点。
但在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又有逆转。虽然4个地区的直接融资份额都比2013年全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西部地区在2013年为10.5%,今年上半年已经提升至15.65%。但是对人民币贷款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在提高,全国整体达到53.6%的水平,即使是东部地区,对人民币贷款占比也提升0.74个百分点,西部更是提高2.48个百分点。
“这个变化是因为今年上半年表外融资受到监管的多重限制,资金开始转回表内贷款所致。”上述监管部门人士表示。
资金周转变慢的背后
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社会融资规模达到7309亿元,同期GDP的比重为9769.3亿元,两者比例达到7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福建与北京GDP的规模相近,但其融资规模仅有1798亿元。上海GDP比北京高出近1200亿元,但其融资规模也仅为4482亿元。
正如上文所述,对人民币贷款的依赖,可以探究各区域除银行外其它金融的发展程度。而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却能一定程度上展现某个地区资金流转的速度。
有些时候,资金流转过快,似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迹象,也有过多沉淀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
在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社会融资规模达到7309亿元,同期GDP的比重为9769.3亿元,两者比例达到7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福建与北京GDP的规模相近,但是它的融资规模仅有1798亿元。上海的GDP比北京高出近1200亿元,但是前者的融资规模也仅为4482亿元。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总额,是增量概念。从北京上半年的社会融资构成看,各类资金渠道的占比分别为:人民币贷款(37.3%)、外币贷款(12.31%)、委托贷款(18.32%)、信托(4.26%)、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3.37%)、企业债券(19.85%)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6%)。
央行在《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曾分析,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金周转速度。就全国整体来看,这两者的比例在2013年为30.4%,显然远远低于北京上半年的表现。上述银监人士也表示,如果再综合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则可真实的判断当地的金融服务效率。
“北京的情况会是个例外,因为大量央企总部所在等因素,总公司向国有大行、股份行融资,再拿给全国各地的分公司使用,所以北京的资金,拿到其他省市使用的情况肯定大量存在。”上述监管人士分析认为。
事实上,在上述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也提到,2013年区域间资金呈现主要由北京向其他省份流动态势。当年北京市资金净融出42.4 万亿元,虽然同比减少7.3 万亿元,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资金融出地区。在净融出的资金中,通过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净融出两个方式占绝大部分比例。
除了北京个例外,在上半年的各个地区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整体比例明显较高,但是它们的原因则各不相同。“中西部、东北等省份的比重,更能反映资金周转的速度。”上述人士认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总体为33.78%,比2013年整体的30.4%继续上升,并且从2012年至2014上半年连续保持上升,而在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7.1%。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为32.45%、中部地区为29.22%、西部地区高达41.52%、东北地区则是27.97%。
此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发表的研究文章也显示,GDP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4,高于M2、人民币新增贷款的相关系数。“比例连续的上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金周转速度有所下行。”上述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曾表示。
总的来看,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较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中土地储备、购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短期内效益可能并不明显。譬如201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3亿元,其中中西部铁路占比达80%以上。
另外除了西藏地区外,在全国的各个省市中,上半年青海的这项比例最高,达到了94.67%。青海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投资增速放缓回落的情况下,青海省的投资却逐月回升,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上半年该省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3.9亿元,同比增长24.1%,1-6月份投资增幅较前5个月提高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2位。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会占用两套资金,也会放大融资需求;三是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容易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并可能对其他主体资金需求形成挤出。
“现在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原因是该地区的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明显要比中西部要高。”上述监管人士表示,整顿投机资金空转,重新向实体经济靠拢,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慢周转的速度。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资金周转速度较快的三个省份分别是:福建(18%)、湖南(20%)、内蒙古(23%),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